文章目錄亂序閱讀到底是什么情況? 亂序閱讀會帶來哪些影響? 我們該如何“自救”? 結語
最近,微信改版的動作真是太太太多了。
尤其是公眾號,簡直是每周都在變。光我們上一篇改版的文章推送以來(4 月 21 日),公眾號就改了:
①消息區可以查看常讀用戶標簽,后又取消;
②打賞之后可以發送悄悄話;
③后臺「單篇群發」頁面的數據維度增加……
還有專輯功能,我們也被內測到了,并且已經用來做了專欄。
但是影響的,還是我們最近發現,公眾號的亂序閱讀似乎全面放量了。訂閱號消息內的推文不再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。
有用戶說:
瞎搞,公眾號改得好多號都找不到了
講真!這個改動真的是太膈應人了……
還有人說:
微信比你們想的“聰明”多了,都是灰度測試數據好才放量的……
要我說,這次改版對于公眾號從業者來說,堪比“地震”。
根據@Info Q報道,微信團隊將這一改變稱為“閱讀效率優化”:
內容排序順序將會根據「訂閱號的優質程度」、「用戶對訂閱號的喜愛程度」以及「群發文章的內容質量」等綜合因素動態變化,讓用戶可以更高效地閱讀到感興趣的內容。
先不看這段說了約等于沒說的話,在觀察+研究了 n 天之后,我發現了亂序閱讀的幾個小細節。
第一,時間順序優先的公眾號并不全是我常讀或星標的,有的甚至我幾乎沒讀過(為了不錯過選題才關注的)。
第二,越少看公眾號的用戶,內容的時間順序越亂。
什么意思呢?舉個例子。
如果你上一次打開訂閱號消息是 7 天前,那么當你這次打開訂閱號之后,這 7 天的推文都會被公眾號進行“內容排序”之后再推薦給你。
如果你上一次打開訂閱號消息是 1 小時之前,那么當你這次打開訂閱號后,只會將這 1 個小時內的文章重新排序后推薦給你。之前的內容算是「更早消息」,不會再出現在這 1 個小時中。
第三,被推薦至第一位的文章,會直接“搶占”掉最新推文的消息列表預覽。
比如,我關注的訂閱號中,最新推文的明明是「丁香醫生」,但是因為「劉潤」被推薦到了第一位,于是列表消息中,預覽的內容也是「劉潤」的。
第四,即使是同一個公眾號,它發布的內容也會被打亂推薦給你(如果你太久沒看的話)。如下圖,「新華社」的內容時間線是亂的。
當然還有更多規律有待挖掘,有發現的小伙伴們,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察。
18 年 6 月 21 日,公眾號將訂閱號列表改成了信息流,當時很多新媒體從業者被“團結到了天臺上”,以至于網上流傳出了這樣一張圖:
在那之后,受各種內因外因影響,公眾號的數據也一直不盡人意。
根據新榜 19 年 9 月發布的《中國微信 500 強月報》,平臺整體打開率約為 1.9%,頭條約在 4.3%;而新榜今年發布的《 2019 中國微信 500 強年報》中顯示,公眾號的閱讀、在看指標已經連續 2 年下降。
甚至微信本身的使用時長,也在短視頻、直播等內容的擠壓之下,收到了威脅。
可以說,微信公眾號的改版是無奈之舉,必須得把內容做活了,才能救自己,也幫上微信(增加用戶時長)。
近 2 年之后,公眾號終于在信息流的基礎上,加上了亂序「算法推薦」。那么這波操作,會帶來哪些影響呢?
1)對于用戶來說
首先,對于用戶來說,公眾號亂序閱讀的初衷是提高閱讀效率。
但是,對于一些個體來說,這個功能就沒有那么友好了。
有用戶覺得:
我的公眾號本來就是我自己關注的,你憑啥還幫我做排序。
有用戶表示:
自己只想看到最新的消息。
這其中還發生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。有在疫情期間被內測到的同學,關注了「人民日報」,本來疫情數據是正常增加的,結果因為內容亂序,一會兒 70 萬,一會兒 66 萬……
包括我們編輯部的一位同學也表示,改版之后,發現信息獲取的難度加大了。以前會在特定時間打開訂閱號搜尋,現在想看的內容都不知道被擠到哪里去了。如果看訂閱號列表的話,又看不到次條內容。
更有用戶吐槽:
學啥不好學微博……
絕大部分用戶,還是希望自己有選擇的權利,可以選擇時間亂序,也可以選擇正常順序。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,這是不可能的。
雖然大家吐槽一籮筐,但是相信從公眾號整體的數據來看,時間亂序是有利好的,畢竟是灰度測試了大半年的功能。
2)對于創作者來說
那么對于創作者來說,這次改版又將引來哪些挑戰呢?
根據微信的說法,決定內容先后順序的有「訂閱號的優質程度」、「用戶對訂閱號的喜愛程度」以及「群發文章的內容質量」等綜合因素的動態變化。
具體是指什么呢?
從公眾號后臺的一些“小動作”中,我們或許可以發現“真相”。
首先,公眾號一度顯示了常讀用戶在消息區和留言區的標簽。
功能消失太快,我們沒來記得截
其次,后臺「單篇群發」的數據維度增加了閱讀后關注人數、送達閱讀率(打開率)和閱讀完成率。
合理猜測,「訂閱號的優質程度」和「用戶對訂閱號的喜愛程度」主要評估指標就是常讀情況;而「群發文章的內容質量」則是跟閱讀量、在看量、留言量、分享次數、閱讀后關注人數、打開率和完讀率有關。(當然猜測可能不完全準確)
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常讀情況和文章的完讀率,因為這是兩個過去容易忽略的指標。
如果真的是這樣,我認為對公眾號從業者來說,會帶來以下幾點影響:
① 變現更困難
大家應該都知道,公眾號的變現方式主要是接廣告、直接賣貨,最近還多了 一個「付費閱讀」功能。
大多數情況下,廣告內容是不那么精彩的,基本上都會影響完讀率甚至閱讀、分享的一系列數據。
舉個例子,熟悉運營社公眾號的小伙伴應該知道,我們一般來說都是頭條原創干貨,二三條做自己產品的推廣(賣課啥的)